《河南日报》:育优质小麦 让馒头更香

《河南日报》,11月19日:04版


育优质小麦 让馒头更香

——专访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许为钢


    “河南小麦创新力量一定会更好地喷涌而出,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实现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国‘小麦梦’。”

    □本报记者 尹江勇 师喆
    前一天刚从安阳小麦示范基地回到郑州,第二天又要赶赴海南繁育基地,11月18日上午,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许为钢“忙里偷闲”,在省农科院种业创新中心的办公室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院士,是人生的一个加油站”
    窗外冬日阳光明媚,法桐树间鸟鸣清越。许为钢院士面带随和的笑容,谈及当选院士的感受,他说:“院士,应该把它看成个岗位,而不要把它看成一种荣誉,对我来说是人生的一个加油站。”
    “就面积和总产量而言,河南省不仅是我国最大的小麦主产区,也是世界最大的小麦主产区。”许为钢说,“我的工作是小麦遗传育种,成为院士之后,仍然要继续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团队的同志一道,为国家粮食安全尽一份责任。”
    不久前结束的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我省要着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许为钢院士认为这体现了省委省政府胸怀“两个大局”,“河南农业在全国占的分量是比较重的,我们理应把我们的发展、我们的追求,与国家的战略紧紧联系在一起。”
    “我国小麦遗传育种整体水平属世界一流,多年来中国小麦平均产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为解决国人口粮需求作出了重大贡献。”许为钢说,但是,目前河南在小麦遗传育种上取得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应用研究领域,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们要全面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水平,要在基础前沿研究方面“补短板”,要勇于担当学科探索发展的先锋,凝练一流创新课题,努力实现种业新突破,把关键核心共性技术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下更加持续牢固的基础。
    “科研要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从事小麦育种工作38年来,许为钢院士先后育成审定小麦品种14个。其中,“郑麦9023”促进了主产区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的大面积应用,“郑麦7698”带动我国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亩产迈上700公斤的台阶,“郑麦1860”解决了节肥与高产、优质特性同步改良的难题,每一步都精准击中了我国小麦产业发展中的“痛点”。
    未来小麦产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小麦科研该向哪些方面发力?许为钢认为,有两个需求必须考虑。
    “一个是要满足我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升级后的品种改良需求,要继续提高产量水平、节约资源、降灾保产。”许为钢解释,规模化生产的现代农业,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必须精算“成本账”,实现对肥、水等资源的高效利用,还要增强对主要病害、自然灾害等的综合抵抗能力。
    另一个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社会需求,着力发展优质小麦。许为钢说,现在国产和进口面粉的品质已经不相上下了,下一步,我们还要努力满足用于中国大宗面制品加工的小麦的品质需求,做出更美味的面条、馒头、饺子等。
    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强化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不久前神农种业实验室的成立,让我们看到了河南在推动创新方面的决心。”许为钢坚信,通过建设一流创新平台,吸引集聚全国乃至世界的一流人才,把国内小麦科研领域的优势力量叠加放大,河南小麦创新力量一定会更好地喷涌而出,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实现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国“小麦梦”。
    “年轻人永远是我们事业的希望”
    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对于青年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成长,许为钢院士寄予了深切期望。
    他向记者谈起深藏在记忆中的一件往事。“我的恩师赵洪璋院士去世,在告别仪式上,吊唁大厅里摆满了花圈。”让许为钢感动的是,花圈上的落款写着宝鸡市人民、武功县人民……陕西各地送来的花圈和挽幛,都是以“人民”落款的,“那一刻让我永远记住了,要做人民的科学家。”
    在任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时,许为钢在会议室墙上嵌上了四句话。
    第一句是科学至上。“必须要把科学摆到一个崇高的地位,并使之成为我们科研人员追求科学真理和创新的一种氛围。”
    第二句是人才宝贵。“一定要集聚人才,人才是干事的基础,要尊重、爱护科研人员,要充分发挥科研人员作用。”
    第三句是奉献光荣。“科研创新有风险、有失败,很多科研人员可能干了一辈子,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成果,但是他们的奉献也是对社会的贡献。”
    第四句是创造伟大。“科研人员要自强自立,勇于奋斗,去攻克难关,为国家和人民创造出更多科研成果。”
    解释完这四句话的含义,许为钢院士告诉记者:“我相信年轻人永远是我们事业的希望。美好的中国,一定是依托我们的年轻人去建设的,我相信他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