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工作简报(第80期)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

工 作 简 报

 

 

 

80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处              201610 8


【本期目录】

◆《河南日报》: 今天我们怎么种玉米

◆《河南科技报》: 花生干燥新技术为农民吹来“东风”

◆《河南日报》: 现代农业的河南路径

◆《河南科技报》: 葡萄架下的新技术鉴评会

◆我院在延津召开夏玉米机收与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观摩测产会

《河南电视台》 新农村频道:郑单1002暨郑单系列玉米新品种现场观摩交流会在商水县成功举办

 

 

 

《河南日报》,927日:第11版,智慧三农

今天我们怎么种玉米

                        我省农业专家查看商水县示范田

汝南县留盆镇朱楼村青贮玉米正在收获

本报记者李运海

核心提示

库存巨大,价格走低,种玉米的收益越来越低,甚至开始赔钱。许多农民困惑,玉米还能不能种?种啥玉米更合算?

近日,记者连续走访种地农民、专业户和专家,共同探讨玉米未来的出路。

现状:少人欢喜多人忧

杜卫远是商水县舒庄乡杜店村人,今年种植玉米800多亩。他种的玉米棒子长得大,籽粒饱满,今年获得大丰收,亩产达到1600斤以上。他说:之所以获得好收成,得益于种了郑单1002这个好品种。

这个品种是省农科院培育的玉米新品种,籽粒大,产量高,大风刮不倒。今年因天气原因很多玉米倒伏了,但杜卫远种的玉米没倒。他说:别管玉米价格高还是低,单产高了,收益还是要高得多。

925日,离杜卫远玉米地不到百米的地方,农民张留柱正在收自家种的3亩玉米。他种的玉米棒小,很多棒还零星地只有几个玉米粒。他说:估计亩产也就是800斤左右。自己在外打工,很少管,旱时没浇地施肥。他感叹,玉米的收益低,请几天假回来浇地不值。

种普通玉米有人欢喜有人愁,种全株青贮玉米、特色玉米的则是皆大欢喜。赵书杰是中贮草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在西平、巩义、中牟、沈丘等地订单种植青贮玉米5万多亩,连日来一直在忙着收割并直接打包。

在商水县,一个农民给记者算账后说:按照目前每斤七毛多计算,如果今年玉米亩产1000斤,扣除耕地、化肥、种子、机收等费用,正好不赔也不赚。

但是,今年亩产想达到1000斤以上真不容易。流转土地的大户还有地价,赚钱更难。难怪像杜卫远这样的种植大户也说:今年种玉米赚钱难。

问诊:玉米症结出在哪儿

与花生、大豆等秋季作物相比,种玉米的比较收益较低,其直接原因当然是玉米价格低。在今年920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2016年秋粮暨饲料用粮研讨会上,专家普遍认为,未来我国陈玉米的消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玉米价格下滑已是大势所趋。目前省内玉米价格在每斤0.75元左右。

对此,省玉米产业体系岗位专家、省农科院粮作所唐保军研究员认为:玉米表面上看是价格走低导致收益降低的问题,其实有更深层的原因,是玉米生产成本过高,比较收益低。

一家一户的小农体制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遂平县阳丰乡农民李海种植玉米5亩,夫妻俩都在外打工,种时回家一次,收时回家一次,平时根本不回家管理。他说:不管产量低,管太多成本高不划算。算来算去还是靠天收比较合算。

这就是小农体制下农民普遍的矛盾心态。因为缺乏规模效益,农民种植玉米的生产成本较高,自然比较效益就低了,大家普遍有种玉米不赚钱甚至赔钱的感觉。

同时,玉米自身的种植结构也存在较大问题,市场不需要的种植多,市场需要的则种植面积小。就我省来说,基本上是品种单一,一品独大。农民习惯于种植普通玉米,结果造成普通玉米过剩,青贮玉米和特色玉米不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如南阳天冠集团加工乙醇汽油,需要大量的高淀粉玉米。但是,我省缺乏高淀粉玉米的规模化种植,企业也只有选择普通的低淀粉玉米了。

出路:未来怎样种玉米

现在玉米价格低迷、库存较大,适当调减玉米势在必行。玉米价格走低对玉米种植来说,既是一场挑战,也是一次机遇。唐保军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秋粮需要减少玉米的种植面积,增加花生、大豆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但玉米本身也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革。减少普通玉米,增加青贮玉米和特色玉米的种植面积,是玉米出路的一个重要方向。

目前我省玉米库存量不大,基本上能自产自销。在我省玉米的消费结构中,70%用于饲料了。我省规划到2020年,青贮玉米的种植面积达400万亩到500万亩。目前全省青贮玉米只有60万亩,与去年相比虽然增长了36%,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青贮玉米经过发酵,能提高牛奶质量,也能提高牛肉质量。收益高,还解决了秸秆焚烧的难题。唐保军说:我省是养殖大省,对青贮玉米的需求巨大。随着玉米价格走低和粮改饲的推进,青贮玉米将越来越受到市场追捧,收益也会越来越好。

对普通玉米来说,出路在于继续培育推广高产优质品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让农民种玉米赚钱。同时,培育能直接收玉米粒的品种,能让农民像收小麦一样收玉米,实现玉米的全程机械化,进一步减少劳力,降低玉米生产成本。根本的出路还是加快土地流转,推动规模化种植。只有这样,才能大幅度降低玉米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让农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种玉米能赚钱,从而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⑧8

 

《河南科技报》,927日:A2 综合新闻

花生干燥新技术为农民吹来“东风”

      本报讯 花生是我省继小麦、玉米之后的第三大农作物,其良好的收益也受到越来越多农民的欢迎。但花生的干燥难题一直困扰产业发展,影响农民增收。921日,省农科院在清丰县韩村乡西刘庄村举办的花生采后节能干燥现场会对这个难题给出了解决方案。

省农科院保鲜与加工研究室王安建研究员介绍,花生收获的季节多阴雨天气,无法及时将花生进行晾晒,只能将花生堆垛在一起。如不及时进行干燥处理,花生易发霉,进而产生致癌性很强的黄曲霉毒素。每年因此造成的损失占总产量的10%20%。清丰县阳光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艳霞说:今年合作社种植花生400多亩,发展花生订单面积3000多亩,一般亩产都在350公斤左右,按花生均价每公斤5.2元算,亩收入达1700元。与玉米、大豆等秋季作物相比,种花生效益最好。

作为种植大户,李艳霞对于花生的干燥难题深有体会:每到收获的季节,村里马路边就铺满了花生,本就不宽阔的道路更拥挤不堪。如果是种植大户,几百亩的花生,想找个晒场可比登天还难,而且需要晾晒五六天,中途碰到雨天来不及收,只能眼睁睁看着减产。

为了解决花生的干燥问题,李艳霞首先想到了对自己帮扶已久的濮阳市农科院,然后联系上了在农产品干燥领域具有雄厚研发实力的省农科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所。王安建说:针对农民的实际需要,我们团队围绕花生采后减损,引入高新热泵干燥技术,系统研究了热泵干燥失水特性及品质调控技术,根据花生干燥特性,对其进行分段控温、控湿干燥,最终形成了一套花生高效节能高品质干燥工艺技术规程。

采用新技术,20个小时能彻底干燥1000公斤花生,只需用电80多度,每公斤干燥成本仅0.04元,且烤房不需要人看管,省时省工省力。据了解,热泵干燥技术能够很好地保持物料的品质,还适用于烟叶、香菇、辣椒等农产品的干燥,推广潜力巨大。

(本报全媒体记者 陈海潮张洋洋)

 

《河南日报》,928日:第13版,理论

 现代农业的河南路径

□田建民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河南基本形成现代化建设大格局、让中原更加出彩的关键时期。作为农业大省,如何在推进四化同步中加快补齐农业短板,既意义重大,又任务艰巨。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认清形势,找准路子,加快深化改革,切实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科学引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走出一条现代农业的河南路子。

    我省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正面临一些难得机遇和自身优势,但同时我省现代农业发展也将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一是总体经济上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我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严峻形势,影响三农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保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难度加大。二是农业生产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农产品供应优的不多,多的不优现象普遍,调结构、转方式、提质增效日趋紧迫,破题困难。三是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势头难以遏制,农产品优质优价实现难度仍然较大,农业经营性收入增长收窄;工业发展减速,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限;农村改革进入深水区,农民财产性收入难以实现,推动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四是在粮食连年增产、农业持续向好的背后,各种生产要素已经绷得很紧,资源环境的红灯开始亮起,农业呈现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约束趋紧等新特征,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增多并相互交织、复杂多变;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农膜等投入品,带来严重的面源污染、白色污染,严重危及农产品生产能力提升和质量安全;部分地区地下水位明显下降,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已难以为继。五是如何统筹协调我省肩负的粮食安全重任与发展高效农业的关系,尤其是粮食生产中的国际国内价格倒挂,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挤压,部分农产品结构性供求失衡,粮食生产在高起点上实现稳产增产等难题,这是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以新理念引领河南现代农业新发展

把三产融合发展理念作为破解县域农村经济发展新困境的一把钥匙。县域经济不发达,产业发展缺活力,城镇化水平难提高,要素活力待激活等,是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普遍遭遇的问题。而农业一直都是县域以下的主体产业。由于农业的弱质低效性,单靠农业自身很难摆脱经济低谷状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必须有农业做基础,同时又接二连三,极大拓展了农业的增值空间和产业发展领域。一些三产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已经充分展示了这种发展模式的价值功能。十三五时期,各地均应努力打造链条完整、功能互补、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农村产业融合格局,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或以产品为依托,创新发展订单农业,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贷款担保、保险资助等服务,发展产业链金融,开展共同营销,打造联合品牌。或以产业为依托,实施农村产业融合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建设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县(市)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动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主体与龙头企业、配套服务企业集群集聚。或以产权为依托,推进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试点,通过保底+分红等形式让农户分享增值收益。或以产城融合为依托,探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引导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集中。或以产村融合为依托,进行特色村镇建设,建设地方特色小镇。

把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作为激发农业内生动力的根本措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就是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适应和满足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农业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就是转方式、调结构、降成本、补短板、促融合,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产能结构,降低农业生产、流通、销售等各类成本,补齐农田基础设施薄弱、资源环境受限等各种短板,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宽农业价值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结合我省实际,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必须确保口粮安全,也就是小麦和水稻生产,这是前提,但也要改变由过去过度强调高产向注重调优,注重品质,注重效益转变。其次就是适应市场需求,该调减的调减,该调优的调优,如适当调减玉米种植,积极发展符合企业加工标准的强筋、弱筋优质专用小麦,市场细分的优质油用、食用花生,特别是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油酸花生,苜蓿、全株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因地制宜发展优质干鲜果、设施瓜菜、高山冷凉菜、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在畜牧养殖业上积极促进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发展,并积极与种植业结合发展循环农业。由此促进农业生产由以数量为主转向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效益,注重市场导向,努力增加绿色安全质好品优农产品的供给,增加特色农产品供给。三是要努力推进全省农业形成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和发展产业化的方向格局,以此加快构建全省现代农业的新型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实现转方式、降成本、补短板、促融合的改革目标。四是要大力扶持产业模式和营销模式创新,这对农产品结构优质化发展至关重要。在新型农业主体的培育中,优质农产品的价值不能合理有效实现,已经成为农业优质化发展的关键,农产品市场中劣币驱逐良币仍是普遍现象,只有通过有效适宜的产业模式或营销模式,农产品的优质优价才能得以体现。

以三大工程为抓手实现发展新飞跃

首先是百千万工程。百千万工程是实施粮食核心区战略的主抓手,是河南的一张王牌,也是河南的一大优势。目前全省粮食生产已经实现12连增,夏粮实现13连增,创造了粮食生产史上的奇迹。但要在高起点上实现持续丰产丰收、再创新高,难度不言而喻。因此,今后粮食生产的重点应放在发展方式转变,探索粮食持续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或模式上,包括育种目标的调整、技术的集成应用、新型主体培育、补贴政策的优化等。尤为重要的是要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强力推进粮食产业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采取联合、兼并、改组等形式,培育粮食产业融合发展主体,做大做强,扭转麦强面弱局面,全面提升河南粮食尤其是小麦的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其次是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就集群本身发展而言,要变单个龙头企业带动向龙头企业集群带动转变,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诸多环节逐步配套,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融为一体,形成上下游协作紧密、产业链相对完善、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综合效益达到一定规模的经营群体。并通过集群培育,建设一批农业科技支撑平台,培育一批品牌农业。

三是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都市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类型,是融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综合高效现代农业,能有效带动城乡资源双向流动,实现城乡和谐相处。都市生态农业建设,补充完整了河南现代农业的内容,不可或缺。就当前实际情况看,都市生态农业问题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是受土地政策限制,使都市生态农业建设和功能发挥受到很大制约;二是土地流转、劳动力等成本持续上升,导致许多都市生态农业盈利困难,甚至难以为继,影响了都市生态农业的后续发展;三是融资渠道有限,资金链断裂风险较大。因此,谋划都市生态农业发展,一定要尽快拿出都市生态农业的专项发展规划,正确指导引导都市生态农业的发展。各地要紧密结合资源条件,积极探索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的适宜模式,探索农业综合体市民农庄等产城融合、产村融合的发展路子和模式,为都市生态农业发展探寻破题之策。4(作者系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河南科技报》,927日:A2,综合新闻

葡萄架下的新技术鉴评会

    本报讯  葡萄架上葡萄贵,葡萄架下葡萄会,葡萄专家夸葡萄,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923日,一场别具一格的葡萄鉴评会在河南农业现代研发示范基地举行,会议对阳光玫瑰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中所采用新技术进行了现场论证,认为该项目采用的避雨栽培、温棚栽培、省力化树形、化控、根域限制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模式实用性强,效果明显,大面积推广利用这一项目技术,可以极大促进我省葡萄产业发展。

上午9点,与会专家走到河南农业现代研发示范基地的葡萄架下,抬头只见青绿色的葡萄硕果累累,晶莹剔透,鲜嫩欲滴。随手采摘一粒送入口中,只觉甜而不酸,脆而不绵,皮薄汁多,肉嫩无核。据悉,这是由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2012年从南京农业大学引进的日本中晚熟葡萄品种阳光玫瑰。阳光玫瑰葡萄果大低酸,含糖量高,肉质脆硬,有玫瑰香味,品质极佳,市场售价高。

据项目主持人、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副研究员吕中伟介绍,通过搭建避雨棚,减少雨水过多带来的葡萄病害问题;利用温棚的增温、保温特性,辅以湿度控制,促进葡萄早熟;采用高主干、长主蔓、高光效的省力化树形,扩大受光面积,提高光合效率;使用生长调节剂对果穗进行处理,可达到生产无核葡萄的效果;同时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大大减少化肥使用量。通过以上栽培技术实施,可以改善果实品质,最终达到大幅度提高了经济效益的目的。省农科院园艺所研究员王鹏介绍,该项目在临颍示范基地进行葡萄根域限制与小麦间作栽培技术,亩产优质葡萄1000公斤,亩产优质小麦400公斤,能够实现葡萄、小麦双丰收,提高经济效益。

阳光玫瑰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是省财政厅农业技术推广财政补助资金项目,由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承担,旨在解决我省葡萄生产中存在的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弱、技术推广体系薄弱、葡萄优质果率低、生产成本增加等问题。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从2009年开始,以国家葡萄产业体系豫东试验站为依托,以5个示范县为基地,开始品种引进、田间试验、技术示范等工作,探索低投入高回报的葡萄高效栽培技术。目前该项目在河南省农科院园艺所葡萄核心示范园,新县、罗山县、新蔡、商城、兰考、商水等示范县都有种植,在河南52个县区均有种植。

鉴评会由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副所长王东升主持,所长徐小利致辞,省农科院推广处副处长刘德畅出席,郑州果树所刘三军研究员任鉴评会专家组组长,郑州果树所郑高飞研究员、河南农大范国强教授、省林科院樊巍研究员、省农业厅陈英照研究员、省林业厅高福玲高工、郑州市林业局刘彦斌总工程师等专家参加了鉴评会。(本报全媒体记者郭俊娟)

 

我院在延津召开

夏玉米机收与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观摩测产会

924日,我院在延津县召开“夏玉米机收与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观摩会,我院推广处、粮作所,河南农大农学院,延津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等单位负责同志和专家,延津县司寨乡等当地农技人员、种植大户等约5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与会人员观摩了建立在延津县司寨乡平陵村的玉米新品种郑单1002等千亩高产示范方以及我院粮作所副所长刘京宝研究员玉米栽培研究团队新近选育的玉米新品种郑单309展示田,听取了项目实施情况介绍。按照会议安排,由河南农大、延津县农业局等单位组成的专家组对郑单1002高产示范方进行了现场测产,测产结果显示:郑单1002千亩方亩产达760.04公斤,百亩方亩产达788.27公斤,均达到项目预期指标。与会人员还观摩了郑单309现场机收机收籽粒过程,随着收获机的轰鸣,郑单309籽粒被机器逐个剥出,经专家组测定,郑单309机收籽粒破损率为4.5%,籽粒水分含量27.4%,杂质率2.2%,均达到国家机收指标。

   以河南农大农学院院长林同保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一致认为,今年延津玉米项目区之所以能够在大灾之年实现稳产增效,打造出高产样板,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品种好,选用耐高温干旱郑单系列玉米品种,尤其是选用宜机收多抗玉米品种郑单309,得到农民朋友的青睐;二是技术好,将高密种植、减氮增钾、增施有机肥、等技术应用到项目区,实现了良种配良法;三是组织好,依托院县合作项目平台,项目组与延津县农业局密切配合,引导当地种粮大户落实关键技术措施,实现了项目区内统一管理,为丰产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河南电视台》 新农村频道:

郑单1002暨郑单系列玉米新品种现场观摩交流会

在商水县成功举办

https://www.hnagri.org.cn/shownews.php?id=21629

 

 

 

      联系电话:0371-65747002             电子邮箱: hnnkytg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