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工作简报(第79期)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

工 作 简 报

 

 

 

79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处             20169 26


【本期目录】

◆内蒙古农牧科学院及杭锦后旗考察团来我院考察院县共建工作

◆滑县政府考察团到我院学习交流

◆我院在延津县举行花生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示范现场观摩暨技术培训会

◆我院在商水召开玉米新品种郑单1002及绿色高产增效技术集成示范观摩会

◆《河南日报》: 河南花生何以领跑全国

《河南科技报》: 小芝麻带来大收益

◆《河南科技报》: 花生早衰防控增产剂 防病增产效果真不错

◆《河南科技报》:省农科院集成技术示范创造玉米高产

◆《中国科学报》:河南多措并举破解花生种植最后一公里难题

◆《河南科技报》:紫云英,肥了田美了景

◆《河南日报》:种的是草 收的是宝

 

内蒙古农牧科学院及杭锦后旗考察团

来我院考察院县共建工作

95-7日,内蒙古农牧科学院总农艺师张建中带领内蒙古农牧科学院和杭锦后旗考察团一行,来到我院院县共建综合示范县商水和新蔡及我院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考察交流。副院长邹庆鹏接待了考察团一行。

在商水综合示范县,内蒙古考察团一行先后实地考察了智慧农业展示平台,硕博果园和玉米万亩超高产示范方等院县共建项目区;在新蔡综合示范县考察了未来能源循环设施农业和东湖葡萄园院县共建项目区;两综合示范县县委、政府、人大及有关部门负责人陪同座谈交流。在我院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考察团参观考察了科研试验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和葡萄试验站,双方就开展院县共建取得的成效和运行模式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

院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和专家代表等陪同考察。

 

滑县政府考察团到我院学习交流

92日,滑县县委副书记、县长陈忠带领滑县政府考察团到我院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学习交流。副院长邹庆鹏接待了考察团,院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和专家代表等陪同。

在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滑县政府考察团一行先后实地考察了蔬菜育苗连栋温室、花生和玉米新品种试验田、梨和葡萄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以及久创科技加工车间,并听取了我院相关科技人员的情况介绍。

随后,我院与滑县考考察团就深化院县科技合作进行了座谈交流。滑县政府副县长杨振宇介绍了该县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滑县八里营乡、高平镇和慈周寨镇负责人先后结合当地农业特色介绍了发展设施农业、品牌农业等的主要思路和技术需求。陈忠县长代表考察团对我院的接待表达了感谢,他表示,通过此次参观考察,不仅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也为滑县基层干部指明了今后发展现代农业的方向,滑县将抓住院县合作的良好机遇,积极开展与省农科院全方位对接和深层次合作,切实做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通过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开辟新的农业发展路径,使农业成为富民强县的特色产业。

邹庆鹏副院长在讲话中简要介绍了我院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总体情况,他强调,深化院县合作要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发挥我院多学科专家优势,为各示范县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参谋,特别是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做好咨询,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二是要结合各示范县农业主导产业,在当地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和示范推广,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三是要适应当前我省农村改革的新形势,通过实施院县合作项目,培育一批农民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转化途径;四是要更加主动地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在各示范县培育出技术集成、节本增效的示范基地,引领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他要求院直有关单位要针对滑县提出的技术需求,继续深化对接和沟通,做好项目任务调度,更加有针对性的组织实施好院县合作项目,为滑县现代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我院在延津县举行花生新品种

及配套技术示范现场观摩暨技术培训会

为扩大院县合作项目的科技示范效果,92日,我院在延津县举行花生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示范现场观摩暨技术培训会,院推广处、经作所,延津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专家代表,延津县马庄、石婆固等8个乡(镇)农技人员、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代表等共计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在延津县马庄乡宋庄村,与会人员现场观摩了花生新品种豫花9326千亩高产示范方的田间长势和结实情况;延津县农林局左仲德副局长介绍了项目区技术落实情况;我院经作所臧秀旺研究员介绍了品种特性以及配套技术示范应用情况;与会领导和专家对豫花9326表现出的高产、多抗、结实性强等优良特性以及配套技术的科学适用性予以充分肯定。

室内技术培训阶段,我院经作所刘娟博士同与会人员共同回顾了花生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的技术要点,并就下一步机械化收获技术进行了讲解;张俊博士就本年度项目区农药施用情况及病虫害防治效果进行了总结,延津县农林局土肥站刘璐站长汇报了近年来当地麦套花生种植技术的主要经验;与会人员普遍认为,此次会议把现场观摩与经验分享相结合,更有利于大家对新品种、新技术的认识和把握,对提升延津花生种植水平将起到积极作用。

延津是我院“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首批确定的综合示范县之一,在我院院县合作项目的连续支持和引导下,我院花生育种、栽培和病虫害防控等方面的专家与延津县农业局密切合作,先后在延津县石婆固乡、马庄乡等地联合开展花生高产示范,建立了以高油花生新品中豫花9326等为主的集中连片高产示范方,在生产中全面推广落实麦套花生“前促、中控、后保”的综合高产技术, 在管理上做到“统一供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机防和统一技术规程”四统一,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20169月,据当地初步取样测产,马庄乡宋庄村花生项目区亩产可达400公斤以上,增产效果明显,辐射带动了周边乡镇以及延津花生生产水平的提高。

 

我院在商水召开玉米新品种郑单1002

及绿色高产增效技术集成示范观摩会

   914日,我院在商水县组织召开玉米新品种郑单1002及绿色增效高产技术集成示范现场观摩会,中国工程院院士、我院院长张新友,我院副院长邹庆鹏,省科技厅农村处处长何守法出席会议。

观摩会上,与会领导和专家认真察看了商水县舒庄乡杜店坡玉米新品种郑单1002万亩示范方的玉米茎秆和结实情况,并听取了我院和周口市农业局专家对郑单1002高产示范的情况汇报。由省种子管理站、省农技推广站和河南农大等单位相关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该项目区实施的玉米新品种郑单1002及绿色增效高产技术集成示范项目进行了实地测产,测产结果显示,在经历了今年玉米授粉期的高温、干旱等不利气候影响下,郑单1002万亩示范方亩产达666.7公斤,百亩高产田亩产达820.8公斤,均超过预期指标,展示出郑单1002玉米新品种的优质、高产、适应性强、抗病抗逆等特点。

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侯传伟研究员、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鲁传涛研究员以及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聂胜委博士先后汇报了该项目的组织实施和配套技术落实情况,商水县发达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杜卫远介绍了种植郑单1002、引入新技术的应用效果,省种子管理站副站长霍晓妮研究员现场宣布了郑单1002万亩示范方和百亩高产田的测产结果。省科技厅农村处处长何守法对郑单1002的选育、优良特性和示范推广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并对院县合作、多学科专家联合开展玉米良种良法集成示范的工作方法给予高度评价。

邹庆鹏副院长在总结讲话中强调,一是围绕五大发展理念,重点示范推广优质、高产的优良品种和节本、增效的生产技术;二是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为地方政府种植业结构调整献计献策,不断提高种植效益;三是围绕拉长玉米产业链条,通过引导优质、专用玉米种植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四是围绕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立足粮食主产区,引导农户开展规模化生产,推进机械化和信息化作业;五是围绕协同攻关,充分开展与市、县、乡(村)农业、科技等部门的协作,加强多学科联合,做好农业科技服务;六是围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好需求对接和技术推广,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等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让新品种、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

商水是我院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首批确定的院县合作共建综合示范县之一。在院县合作项目的支持和引导下,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和植物保护研究所等相关单位科技人员与商水县农业局密切配合,依托位于商水县舒庄乡的高标准粮田示范区,针对当地气候和土壤特征,集成品种、栽培、土壤肥料、病虫害防控和农业信息技术等多学科成果,制订了郑单1002等郑单系列玉米新品种高产示范工作方案,围绕品种特性,大力推广精播壮苗四联合、绿色防控四协同,实行农机农艺四配套;在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通过及时为项目区农户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落实了免耕精播、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培育了以郑单1002为主的玉米新品种新技术高产示范方,有力提升了当地玉米种植的科技含量和农民的科技种粮意识,为商水县秋粮生产节本、增收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省种子管理站、省农技推广站和我院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周口市政府、市农业局和市农科院以及商水县委、县政府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和专家代表,河南金娃娃种业公司等种子经销企业和当地种植户代表等约120人参加了会议。

 

《河南日报》,830日:第11版,智慧三农

河南花生何以领跑全国

开封市祥符区花生机械化收获示范现场

核心提示

       2004年我省花生种植面积超越山东、2006年花生总产也超越山东后,河南花生种植面积和总产一直领跑全国。近年来我省花生种植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左右,占全国花生种植面积的22%,总产450多万吨,占全国花生总产的27%

       随着玉米价格走低,花生成为玉米种植面积缩减后部分农民的首选。今年我省花生种植面积突破1600万亩,显示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河南花生还有多大的增长潜力?近日,记者深入基层采访,努力解析河南花生的现状和未来。

     品种好才能效益好

      李合林是正阳县万邦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今年流转1000多亩土地种植花生。他说:这里的花生一般亩产都在350公斤左右,按花生均价每公斤6元算,每亩地的收入也高达2000元以上。与玉米、大豆、芝麻等秋季作物相比,种花生效益最好。

       今年,李合林种植的花生被纳入由省农科院主持的河南省农牧产业一体化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花生专项——“豫南夏直播花生高产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由省农科院免费提供种子、化肥和技术服务等。李合林说:省农科院提供的豫花22号是个高产早熟品种,亩产在400公斤以上,同时在示范区推广了机械化起垄种植技术,即把花生种在垄上,便于排水和机械化收割。相信今年的收益将大大高于往年。

       由于花生收益高,很多地方实施花生脱贫,把种花生作为脱贫的重要手段。兰考县仪封乡土山村是一个贫困村,去年底还有贫困人口2758人。为脱贫致富,兰考县政府与省农科院在这里建立起花生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示范基地,省农科院免费提供优良品种、化肥和技术服务等。仅此一项,农民将每亩降低成本300元左右。

        826日,省农科院组织专家对这块示范地测产,每亩花生产量高达400公斤以上。

      科技让花生香飘全国

       其实,花生收益高和种植面积扩大的背后,折射出我省在花生新品种选育方面的创新能力。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我省花生种植只有500万亩左右,主要集中在豫北和豫东,豫南只是零星种植。之后,我省针对豫南量身定做,选育出了适宜豫南地区种植的珍珠豆型花生品种。

       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说:当时我省花生品种的生育期都比较长,收麦后种的花生成熟不了,这直接制约了花生种植面积的扩大。所以选育早熟品种是当时的主要目标。

       经过科研人员的刻苦攻关,我省相继培育出豫花6号、豫花14号等一批中小果型优良花生品种。这些品种生育期短,产量高,适合麦后直播,迅速得到农民的喜爱。豫南地区花生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花生种植也由传统的沙旱薄地向中高产的田块转移。

       正是由于品种的突破,产量的提高,我省花生种植面积在上世纪90年代突飞猛进,并于2004年跃居全国第一位。正阳也成为全国花生第一县,种植面积稳定在130万亩以上。

       在保证高产早熟的情况下,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省开始重点培育高含油品种,10多个品种获得国家审定,育成了豫花22号、豫花9327等一批高油品种。

       为提高花生栽培种的抗旱性、抗病性和含油量,省农科院从美国、印度引进花生野生种,通过远缘杂交方式,引入花生野生种的优良基因,先后选育出远杂9102、远杂9307等高油、抗病、高产系列品种。其中,远杂9102是我国第一个运用远缘杂交培育并通过国家审定的花生品种,含油量达到57.4%,连续多年成为黄淮流域花生种植区的主导品种,也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花生种间杂交品种。这个品种如今在我省年种植面积仍在300万亩左右,并被引种到辽宁、湖北、安徽、四川、江西等地种植,可谓香飘全国。

      未来增长潜力还有多大

       目前花生是我省继小麦、玉米之后的第三大农作物,未来在种植面积上还有多大的增长潜力?张新友说: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玉米种植面积将逐步缩减,花生将成为许多农民替代玉米的重要选择,因此未来依然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据了解,我国是个严重缺油的国家,食用植物油的自给率不足35%,需要大量进口以满足市场需求。在油菜、大豆、花生等油料作物中,花生产油率最高,一亩花生的产油量相当于2亩油菜、4亩大豆的产油量,因此,花生非常有潜力。

       优质花生如何?张新友说:重点还是要培育高油品种,特别是要培育富含油酸的高油品种。

      油酸具有抗氧化的特点,能延长花生产品的保质期,同时具有降低人类心血管病风险的保健功能,因此油酸含量是衡量花生品质优良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一般花生品种中油酸含量为35%55%,我省正在培育油酸含量达75%以上的品种。

      目前我省花生种植已形成了珍珠豆型和大果型两大区域的种植格局。珍珠豆型小果花生,主要集中在豫南和豫西,麦收后直播,从种到收能实现全程机械化;大果型主要集中在豫东和豫北,为实现小麦、花生一年两熟,每年花生要在5月中旬在麦田中套种,必须人工种植。

       张新友说:两种种植方式收益相差不多,但由于种植习惯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类型。随着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和花生机械化的推广,豫北和豫东地区改为麦收后直播将是趋势。如今,我省正在豫北和豫东麦套花生产区试验直播种植模式,未来一旦在这些区域打开局面,豫北和豫东地区的花生种植面积将再上新台阶。7

 

《河南科技报》,92日:A2 综合新闻

小芝麻带来大收益

本报讯 与大豆、花生一样,芝麻也是我国的特色优质油料作物。但如何在低温多雨、光照不足的情况下实现芝麻高产一直是困扰着种植户的老大难问题。为了解决此类问题,826日,河南省农科院分别在平舆、商水举办芝麻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现场观摩鉴定会。

今年芝麻丰收已成定局

在平舆县东皇庙乡,冯志合成立的蓝天白芝麻种植合作社在当地小有名气,能成为此次的观摩地之一,不单因为他的芝麻种植大,还因为在当地已形成产业,加工的芝麻油销往全国各地。为了实现芝麻高产高效,冯志合主动去省农科院芝麻中心取经学习。

由于今年前期长期阴雨、低温寡照、中后期干旱少雨,对芝麻产量造成了不利影响。但冯志合的芝麻田收到了一行专家的连连称赞。省农科院芝麻中心耕作栽培研究室主任卫双玲经过芝麻地中细细查看后,对他的芝麻产量信心十足。虽说今年气候条件不好,但是冯志合的芝麻今年肯定还是丰收,这得益于科学的管理技术。而且看长势芝,麻再过几天就可以收割,到时候机械收割打捆机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对于专家的认可,冯志合的回答显得很朴实,以前都是自己摸索着种,现在不光有专家的专业技术指导,还引进了先进的芝麻机械,3天就能播种500亩地。这下我们更有信心把当地芝麻产业发展壮大。据冯志合介绍,这里的土壤属于非常适合种植芝麻的沙姜黑土。此品种为郑芝20号,522日~24日播种,前茬作物油菜,种植面积500亩。

芝麻还没收割被提前订购

位于商水县汤庄乡娄冲村的福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芝麻地作为此次第二个观摩点,此时的芝麻地中,芝麻的顶层还在开着花,下层的芝麻蒴密密麻麻。

去年我抱着试试的态度种了60亩芝麻,谁料想芝麻还没收割就被当地的油厂订购。看到如此高的效益,今年我不但扩大种植面积到160亩,还带动当地农民种植60多亩。当然这都得感谢农科院专家们不辞劳苦,主动来到田间地头给我做技术指导。合作社负责人魏保安高兴地说。该合作社芝麻品种为郑太芝1号,前茬作物小麦,播种期65日~6日。

据卫双玲介绍,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主要利用机械免耕精播、机械平衡施肥、病虫草机械综合防控、及时排涝、机械收割打捆等技术等技术,亩播种量150克,保证了一播全苗、不间苗、促苗早发和稳健生长,大幅提升生产管理水平,实现了芝麻种植的高产节本增效。

打开产业扶贫新思路

据悉此次测产由省农科院组织省经作站、河南农大等有关专家现场鉴定,采用国家芝麻产业技术体系制定的测产方法。通过测产,蓝天白芝麻种植合作社、福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芝麻高产田亩产分别达到228.4公斤、202.7公斤,按照目前市场价13/公斤计算,扣除每亩生产成本425元,亩产值分别达到2969元、2635元,效益非常可观。

周口市农业局局长史豪说:芝麻虽小却能带来大效益,在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的背景下,应该大力发展芝麻加工业。那些可以让芝麻高产的技术更应得到大力推广。(本报全媒体记者 陈海潮)

 

《河南科技报》,96日:B2 农资天地

花生早衰防控增产剂

防病增产效果真不错

同是一块地花生,一边是枝叶枯黄,长满叶斑,一边是青枝绿叶,生机盎然;刨开土壤,提起花生秧,后者果多荚饱,相比对照一棵花生能多结十来个花生果。92日,在延津县石婆固镇西史庄村花生田,省农科院植保所主办的花生早衰防控增产剂田间试验效果观摩会正在召开,与会人员亲眼见证了科技产品对花生带来的增产效果。

是省农科院植保所根据我省花生生产现状研发的新型早衰防控增产剂,具有防病、增产、提高作物免疫能力的目的,对贯穿花生整个生育期的叶斑病防治效果明显,同时能增强花生后期叶片光合作用。该新产品活性高,可经由花生的叶、茎、根吸收,然后传导到起作用的部位,具有强力生根,促进后期花生营养生长,促进氨基酸的再组合、增强作物抗逆性等作用。在观摩现场,记者看到有共13个试验小区,分别标注为不同的施药药剂、剂量、次数、喷药时间等。当地种植户和现场专家一致认为,其中一季施用2-3次吡芸早衰防控增产剂的花生效果最为明显。

据示范田种植户孙秀叶说,往年感染叶斑病的花生,还没有到收获季节,叶片就提前脱落,花生受害后一般减产20%-30%。而眼前施用这一产品的花生,虽然已经到成熟期,但仍然长势很旺。据试验负责人副研究员王恒亮测算,和未施用这一产品的花生对比,一季施用2-3次吡芸的花生对叶斑病防治效果达到78.95%,有效地延缓花生叶片衰老,加强叶绿素合成,提高光合作用,叶片更厚实,平均增产一到两成。孙秀叶说,她家6.5亩花生,喷了三次药的花生,现在颜色绿,不落叶,叶斑病发病率低,长相好,果实饱满,产量明显提高。

据王恒亮介绍,这一配方产品还在遂平,西华、扶沟、原阳进行了多地多点的大面积示范,都显示了同样明显的防病增产效果,田间试验效果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本报全媒体记者郭俊娟)

 

 

我院在新郑和中牟举行

河南省盲象绿色防控示范现场观摩会

96 日,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在新郑好想你冬枣示范园和中牟河南省农业高新科技园举行“2016年河南省盲蝽象绿色防控示范现场观摩会,邹庆鹏副院长出席现场观摩会。

观摩会上,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封洪强研究员介绍了河南省盲蝽象绿色防控的有关情况和成果。与会人员实地察看了新郑好想你冬枣园和河南省农业高新科技园盲蝽象绿色防控的各种措施及防治效果。一致认为河南省盲蝽象绿色防控的措施的技术先进,方法可靠,简单易行,易于推广普及,效果显著,应大面积推广应用。

我院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处、植物保护研究所,省农业厅植保站、药检所,洛阳农林科学院、漯河农科院,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当地政府和示范园等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和专家等参加了现场观摩会。

 

《河南科技报》,920日:A2综合新闻

省农科院集成技术示范创造玉米高产

本报讯 20亩攻关方、100亩百亩方和2000亩示范方平均亩产分别为850.28公斤、802.35公斤、677.63公斤,远超方外569.09公斤的亩产量,完成了亩产650~800公斤的目标任务。”913日,在兰考县固阳镇范寨村玉米示范田,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实施的院县合作共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项目——“夏玉米免耕覆盖机械化精播栽培集成技术示范暨专家测产、玉米收获培训会正在召开。测产结果显示,该技术节水调温、节本增效、绿色环保,推广意义重大。

据项目技术负责人、省农科院副研究员赵霞博士介绍,针对我省夏玉米播种时期的种子质量标准不高、天气干旱、土壤种床条件差、劳力缺乏等内外因素导致的播种质量差、玉米苗整齐度低的生产实际,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专家制定出了玉米环保高产增效集成技术五联合六协同七配套的技术模式,也就是夏玉米免耕覆盖机械化精播栽培集成技术示范项目。这是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和试验而集成的玉米高产简化栽培模式,2014年被制定为河南省地方标准,2015年被评为河南省农科系统科技成果一等奖。

据专家介绍,这一项目的主要内容被简称为玉米绿色高产增效技术五六七工程,即精播壮苗五联合、绿色防控六协同和农机农艺七配套技术。精播壮苗五联合包括良种包衣+测土配肥+深松免耕+单粒精播+等行密植等技术,主要内容是选用省农科院培育的郑单1002、郑单538、郑单528等精品种子,实施机械化精播,同时实行土壤免耕、麦秸低平茬覆盖,麦后尽早播种,测土配方后种肥同播等,保证玉米一播全苗、齐苗壮苗。绿色防控六协同包括免疫抗逆+调土强根+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技术,其中,免疫抗逆是指利用作物免疫诱抗剂,促进作物生长提高抗旱性和抗病性;农业防治主要是指利用赤眼蜂特性,使寄生蜂的卵产在玉米螟、黏虫、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的卵内,孵出的幼虫在蛾类的卵中寄生,从而使蛾类的卵不能孵化而达到防治的效果。农机农艺七配套是指科学播种+免疫化控+绿色防控+适时晚收+收储减损+全程机械化+全程标准化,是将以上各种实用技术集成为标准化、机械化操作流程,便于农户掌握利用和大面积示范推广。

兰考彦堂种植合作社负责人范彦堂说,虽然今年天气灾害严重,但示范基地在省农科院专家全方位指导下,前期培育壮苗,节水节肥环保,后期通过生物防控技术减灾增产,每亩地节约成本近百元,玉米平均亩增产200斤左右,一增一减,效益非常显著。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厅、兰考县农业局组成的专家组宣布测产结果后,现场掌声一片。测产验收结束后,与会专家还对当地种植户进行了现场玉米水肥管理、玉米机械化收获中存在的问题等技术培训。(本报全媒体记者 郭俊娟)

 

《中国科学报》,831日:第8版,区域

河南多措并举破解花生种植最后一公里难题

     “今年我这2500亩花生,初步估计亩产能到达到800斤,这离不开河南省农科院的大力支持啊。”说这句话的是河南省正阳县万帮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合林。819日上午,当李合林见到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带队的一行人来到他的花生田观摩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据悉,花生是正阳县的主要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20万亩以上,总产量40多万吨,连续18年获得“全国花生生产第一大县”的美誉。该县是我国夏花生核心产区,品种以中小果珍珠豆型为主。张新友团队选育的远杂9102、远杂9307都是当地的花生主导品种,豫花22号在近年的示范中表现了良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可望成为新一代的主导品种。

好的品种想要获得丰收,还得有配套的种植技术护航。豫南多雨易涝,涝灾频繁、渍害严重,品种老化、产量水平低、抗逆性差,贴茬播种质量差、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等严重制约了豫南花生生产的发展。

为此,在河南省农牧产业一体化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工作的支持下,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研究员臧秀旺带领课题组,以豫花22号等为主要推广品种,采用机械化起垄种植技术为核心,配合科学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的应用,集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豫南夏播花生综合高产技术规程。

臧秀旺介绍说,他们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分级,并进行包衣或拌种,在小麦收获后尽早清运秸秆或者粉碎还田,配方施肥,及时耕翻。在播种的时候采用机械起垄双行种植,起垄、开沟、施种肥、播种、覆土、镇压、喷除草剂等一次完成,一般亩均播种密度为1.2万到1.3万穴,播种最迟不应晚于620日。在植株高度达到35厘米左右时,使用多效唑等药剂进行化学防控,及时旱浇涝排,防止病虫害,后期视生长情况进行叶面追肥。到了9月下旬,采用花生联合收获机或者分段式收获机进行收获。

在上述技术的支持下,臧秀旺带领的课题组在李合林的合作社进行大面积推广示范,目前已经集成了一套豫南夏播花生高产综合技术规程,这套规程优化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出苗率高、根系发育好、光合作用强,起垄种植也便于田间管理和机械作业。

正阳县委书记刘艳丽说,省农科院花生团队在正阳县推行的起垄种植技术非常有利于当地的花生机械化收获。“如果天气好的话,正阳的120多万亩花生在一周内就能够收获完”。

“正阳县原来的亩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现在已经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了。”张新友说,“这样的好形势是和科研团队的努力分不开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种植模式有效解决了豫南夏播花生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形成了一个产、学、研、企紧密结合的新型农业推广体系,是有效解决农业成果应用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有益尝试。”(史俊庭)

 

《河南科技报》,830日:B8,现代农业

紫云英,肥了田美了景

紫云英,豆科黄芪属二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南方稻区冬季种植的最主要的绿肥作物。发展紫云英种植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充分合理利用有限土地资源,响应国家“双减”目标,发展健康可持续农业,实现农业节能减排,服务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建设等方面的需要。当前,正值紫云英播种季节,本期就介绍一下紫云英种植及利用方法。

A紫云英种植技术简单

种子处理

     紫云英在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处理,以提高种子发芽率,使苗整齐粗壮,为高产打下基础。播种前选晴天晒种12天,晒种时要摊匀勤翻、晒透。晒种后,每10公斤种子掺1.52公斤细沙,用碾米机打12次,以种子稍微发热为度,有利于发芽。使用自留种的农户要进行选种,用浓度10%的盐水(100公斤水加食盐1013公斤)或黄泥水漂洗,去杂去劣,清除菌核,提高种子质量。

接种根瘤菌和拌种

在多年没有种植过紫云英的地区,应尽可能进行根瘤菌接种。一般每公斤菌剂可接种16公斤左右的紫云英种子。地力较差的田块,建议采用磷肥拌种。拌种时,每亩用过磷酸钙5公斤与2030公斤土杂肥混合均匀,堆沤56天再与种子充分拌匀,拌后即播。

适时播种

     紫云英一般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播种,不能迟于9月下旬。稻底套播在水稻收割前15天播种,这时正值水稻蜡熟中期,结合烤田,开沟排水,待田间水落干,土壤保持湿润状态即可播种,这样有利于早出苗、出齐苗、多出苗。

      适宜播种量

紫云英繁种田亩播1.5公斤,紫云英作绿肥翻压亩播2公斤。播种时,采取分畦定量的方式,均匀撒播。

      田间管理

      注意晒田,机收高留茬。水稻收割时,稻秆高留茬,以防大量的稻草覆盖紫云英小苗,导致其荫蔽而死。或选择可以粉碎稻秆的收割机,将粉碎后的稻秆均匀撒铺于稻田,这样也不会影响紫云英生长。同时,机收紫云英,注意稻田适时排水,保持机收时稻田干湿适中,防止收割机过度碾压损毁紫云英。

      及时开沟,防渍防旱。紫云英在生长期间既怕涝又怕旱,在田间管理中,一定要开好横沟、纵沟和围沟,达到沟沟相通,排灌自如,做到未雨先防,雨过田面不积水,以利于出全苗、形成壮苗。出苗时,淹水易造成烂芽、缺苗。越冬时,多水或干旱均影响根系生长甚至导致死亡。春季旺长时,积水会造成黄苗、生长不良。如遇严重干旱,要及时灌“跑马水”。

    科学施肥,提高产量。对于地力较差的田块,水稻收割后要尽早追肥,以增加养分,保温防冻,促进早发。在10~11月,每亩追施过磷酸钙1520公斤、氯化钾5公斤左右,以保证紫云英对磷、钾的需要。开春后,紫云英开始旺盛生长,养分需求量大,必要时每亩可撒施尿素34公斤。特别是紫云英留种田,在翌年3月紫云英返青期亩喷施1.5/升硼酸或钼酸铵25公斤,可促进紫云英籽粒饱满。

     防治病虫草害

     紫云英主要病害有菌核病、白粉病。开好排水沟,防止田间积水,可有效抑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对于菌核病,可每亩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白粉病,可每亩用20%三唑酮乳油510克对水50公斤喷雾,或每亩用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2040克对水70公斤喷雾。主要害虫有蚜虫、蓟马和潜叶蝇,每亩可用25%抗蚜威20克对水50公斤喷雾。豫南稻区紫云英田的主要禾本科单子叶杂草有看麦娘、棒头草,双子叶杂草有牛繁缕、猪殃殃和荠菜等,可在杂草21心期每亩用高效盖草能20毫升对水30公斤喷洒。

B 紫云英利用途径多

翻压还田作绿肥

      翻压时间根据紫云英的生育期和水稻插秧期来确定,翻压过早和过晚都不好。豫南稻区在420日前后翻压紫云英,此时距水稻栽秧25天左右,正值紫云英盛花期,肥效最佳。紫云英作为绿肥翻压入田时,鲜草量为每亩1500公斤,化肥减施20%;鲜草量为每亩2000公斤,化肥减施30%;鲜草量为每亩2500公斤,化肥减施40%;水稻产量最佳鲜草量为每亩3000公斤,化肥减施50%

      对于地势较低、土壤水分充足的沼泥田,一般干耕晒田23天,再灌水耙田,这样地温较高,腐解较快,并能有效防止水稻出现僵苗。对于地势平坦、土壤水分不足、土壤硬度较大的田块,应在翻压前灌水,这样地温较低,腐解较慢,肥效稳长。

    进行种子生产

紫云英是河南稻区的优势作物,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紫云英在其他省区种子产量较低,而在豫南稻区这个特定区域能取得较高产量。可在豫南稻区开展紫云英种子生产,为全国优良紫云英在河南的繁育提供技术支撑,提高我国紫云英种子产量,保障绿肥作物的稳定发展。

     作饲料

     专门作为饲料种植的紫云英,可刈割23次,利用上部的2/3作饲料,下部1/3及根部作绿肥。紫云英作饲草用时,注意牛等反刍牲畜一次采食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胀气病。

C紫云英应用价值大

     节肥增效,节能减排

     紫云英属豆科固氮作物,固氮能力较强,同时可活化、吸收土壤中难溶性磷、钾。紫云英鲜草含氮量0.48%、含磷量0.11%(以P2O5计)、含钾量0.24%(以K2O计),盛花期每亩可收获15003000公斤鲜草,翻压还田后,可节省20%50%的化肥。冬种紫云英,水稻亩产能稳定在650公斤以上,比常规种植增产10%以上。每亩紫云英可固定二氧化碳150公斤,固定大气的氮610公斤,活化土壤钾58公斤。大面积推广种植紫云英,对节能减排大有益处。

培肥土壤,改善土壤质量

土壤是粮食生产的基础,理化性状良好、肥沃度较高的土壤是粮食持续高产的必要条件。冬闲稻区种植绿肥作物,不仅可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还可为土壤提供大量有机物料,快速改善土壤环境,培肥地力,提高粮食产量。在目前大量投入化肥、农药,导致土壤环境质量恶化、土地生产能力持续下降的情况下,秸秆还田虽然能增加土壤有机物料,但其质量和数量与绿肥增加的有机物料相比相差甚远。要快速改善土壤环境、培肥地力,发展绿肥生产、实现培肥地力的有机无机相结合是必然选择,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

轮作倒茬,防治病虫草害

     在连作稻田中插播紫云英可大幅度缓解作物的连作障碍,减少稻田病害;同时水旱轮作,促使田间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从而达到抑制杂草生长的目的,减少虫害和草害发生。

技术简单,具有良好经济效益

     紫云英繁种相对简单,人工投入少,管理成本低。每亩紫云英能收获种子3560公斤,收入在7001400元,其收益比种植一季水稻或小麦高。豫南稻田由于土壤性质和气候原因,冬季休闲田面积过大的问题较为突出,浪费了光、热、水等自然资源。而紫云英适合在豫南稻区种植,且种植技术简单易学,不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在冬闲稻区种植紫云英,可有效调整种植结构,为农民增收。

     改善生态环境,服务价格高

     稻田种植紫云英,可充分利用冬闲田和光热资源,避免土地裸露,减少土壤侵蚀和径流,提高养分利用率。紫云英能抑制稻田杂草生长,改善生态环境。从调节大气成分、保持土壤肥力、积累土壤有机质、维持土壤养分循环等方面分析,种植紫云英投入1元产出9.6元服务价值。紫云英农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巨大的,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有所忽视。

     极具观赏价值,带动乡村游

     每年4月,紫云英花盛开,花香四溢,流光溢彩,形成美丽的农田生态景观。紫云英的花期从3月初返青起一直延续到5月初,特别在4月初至425日,紫云英盛花期,遍地灿若云霞,美不胜收,美好的田园景色,可以带动乡村旅游业和服务业,是发展乡村农业生态游的好项目。

(该文由本报全媒体记者郭俊娟润色通稿,省农科院资环所和信阳市农科院相关科技人员负责供稿。)

 

《河南日报》,920日:第12版,美丽家园

既有高收益 又能美化环境

种的是草  收的是宝

说到种草能赚钱,相信许多人不一定会相信。然而近期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实施粮改饲试点,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种草。可以说,草业正在成为国家大力扶持的朝阳产业,草业开发将成为新的投资热点,种草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是草农的心头宝。

       种草也有高收益

李自亮是郑州惠济区的一个普通农民。从2014年开始,他在中牟县流转土地3000亩,但不是种植传统的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而是种草。除了1500亩的青贮玉米,还种有狼尾草、苏丹红等草。他说:种草的收益比种粮食高,青贮玉米、狼尾草等是喂奶牛的,苏丹红是喂大象的,目前市场供不应求,收益要比种普通粮食高30%以上。

与李自亮相比,河南合博草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党标则是资深的种草专家。他的公司从2000年开始在黄河滩租用2000多亩地种苜蓿,用于喂养奶牛。他说:在奶牛饲料中添加苜蓿,如今已成为行业共识,能提高牛奶的品质。因此,市场对苜蓿的需求量很大,种苜蓿也成为有国家政策性补贴的行业。

按照国家现行的政策,对规模种植苜蓿500亩以上的大户,给予每亩600元的一次性补贴。正是在这一政策引导下,我省从2014年开始,年年苜蓿的种植面积都增长上万亩。

对于种草的收益,刘党标说:“2010年到2013年,我们曾连续4年跟踪种苜蓿和种玉米的收益情况,结果发现种苜蓿比种小麦、玉米等粮食收益高,每亩地收益高200元以上。

 环境美化小能手

 如今空气污染越来越重,政府治理大气污染的力度也越来越大,这为种草提供了新商机,因为草在美化环境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郑州的大气污染中,工地多扬尘大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在郑州很多工地,黄土上不但覆盖了防尘网,还种上了郁郁葱葱的绿草,既可防止尘土飞扬,还美化了环境。

  这直接导致草皮供不应求。48岁的毛益民是中牟县大孟镇小毛庄人,除了种大蒜,他还每年种5亩草皮。他说:草皮的收益比大蒜还好。蒜价忽高忽低,而草皮价格稳,需求大。

在江河湖泊和滩涂地,种草对环境美化更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丹江口水库,人们在水位涨落的交界地带大量种植香根草,形成了一个保护水质、预防水污染的绿色屏障。有关专家说,香根草根系发达,水淹6个月仍会成活。

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冯长松博士说,我省黄河滩地和故道由于开垦和利用不当,地表裸露,沙化问题比较严重,已成为我省的主要风沙源。这些地区如果都改种苜蓿等牧草,不仅农民的收益会提高,还能防风固沙,对保护黄河滩区湿地资源,改善郑州、洛阳、开封、商丘、新乡、濮阳等沿黄城市群的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种草潜力巨大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对肉禽蛋奶的需求不断提升,对品质要求也在逐渐提高。

 冯长松说:苜蓿是一种刚性需求。奶牛必须喂一定数量的苜蓿,才能确保牛奶的品质,因此国内对苜蓿的市场需求量很大。

 由于种植面积有限以及品质方面的要求,目前国内将近50%需要进口。冯长松说:这也正说明,国内苜蓿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2014年国家将我省纳入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我省于今年8月确定邓州、新野等8个县(市、区)为首批粮改饲试点县。我省在有关规划中提出,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发展苜蓿产业,扶持发展新的苜蓿专业化生产企业,扩大黄河滩区苜蓿种植面积,努力实现草畜一体化,力争到2020年优质苜蓿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冯长松说:目前我省只有20万亩的种植面积,缺口大,潜力也大。

为此,各种资本纷纷在我省布局种草,争取在未来草业的大发展中切到更多的蛋糕。汇源集团与濮阳当地政府签订协议,计划在黄河滩流转土地2万亩,种草养羊,以图在黄河滩一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

刘党标说:种草是有巨大潜力的朝阳产业。我们也正在荥阳商谈,力争承包一万亩土地种草。5

 

 

 

 

 

  联系电话:0371-65747002      电子邮箱: hnnkytg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