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已过,河南省从北到南陆续进入小麦播种的适宜时期。针对目前气象条件和田间状况,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一段时间可能出现的形势变化,把好小麦播种关,为明年再夺小麦丰收打下良好的基础,现提出如下麦播技术意见和应对措施:
一、形势分析
(一)气象条件
根据河南省气象局提供的资料,与常年相比,9月21日至10月9日全省降雨和降水日数异常偏多,日照时数严重偏少。9月21日至10月9日,全省平均降雨量120.0mm,较常年同期(36.1mm)偏多2.4倍,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四多值;全省平均降水日数11.1天,较常年同期(4.8天)偏多6.3天,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三多值;全省平均日照时数42.7小时,较常年同期(102.1小时)偏少59.4小时,比去年同期偏少36.0小时,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全省平均气温19.1℃,较常年同期偏高0.4℃,比去年同期偏低1.2℃。
(二)麦播形势分析
1、不利因素。由于持续降雨,造成全省大部分地区土壤含水量偏高,处于饱和和过饱和状态,不利于耕作。降雨和寡照天数较多,致使玉米等秋作物收获比常年晚收1个星期以上,造成腾茬时间晚,留给麦田整地的时间相对缩短。
2、有利因素。9月21日至10月10日全省持续降雨,使得今年小麦播种的底墒十分充足,如果能采取适当措施,抓住时机整地播种,一播全苗,形成苗齐、苗匀、苗壮,为明年小麦丰收奠定良好基础。从生产经验看,头一年播种前降雨充沛,来年小麦往往是一个丰收年。
二、具体技术意见和应对措施
(一)抓住时机抢收秋作物,及早腾茬晾墒
由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降雨和寡照天数较多,目前全省大部分地区土壤偏湿,中南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田间积水情况,个别地块秋作物尚未收获,将对精细整地和适时播种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因此,没有收获的秋作物,要抓紧抢收,及时腾茬,采取开沟或浅耕、旋耕措施尽快散墒、晾墒,等到土壤墒情适合耕作时,抓住时机及时整地播种。
(二)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土壤质地采取不同耕作措施,做到适墒整地、高质量播种
针对目前我省一些地区土壤湿度过大甚至有积水的情况,建议采取不同措施,做到一播全苗、苗匀、苗壮。
1、豫北地区:可在天晴2-3天后,土壤墒情适中时,旋地晾墒,及时高质量整地,争取在适播期内适时抢播。
2、豫中、豫中东和豫南,要及时排空田间积水进行晾晒,等到土壤水分适合耕作时整地播种,粘土尤其是砂浆黑土地块,不可盲目抢时整地,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出苗,宁可晚几天播种,也要尽可能做到适墒播种、一播全苗。
3、如果一些地区土壤湿度持续过大、农时推迟过晚,也可以采取一些简化耕作措施,如简免耕播种等方式,减少因农时过晚造成的不利影响。
(三)根据区域气候特点和品种特性力争适期适量播种
根据今年天气和土壤墒情,各地麦播在常年适播期基础上适当延后3-5天也不算晚,不可为了播期而盲目抢播、避免因土壤水分过大造成板结不易出苗和形成弱苗。播期播量建议如下:
1、豫北地区:半冬性品种适播期10月10~15日,可延至20日左右;弱春性品种10月13~18日,可延至25日左右。
2、豫中、豫东地区:半冬性品种10月13~18日,可延至20~25日;弱春性品种10月18~23日,可延至28日左右。
3、豫南地区:半冬性品种10月15~23日,可延至10月底;弱春性品种为
在适播期内,一般地块基本苗控制在20万/亩左右(播量10~12.5公斤/亩);晚播地块基本苗控制在20~25万/亩(播量12.5~15公斤/亩);在上述播期过后播种可再适当增加播量,每推迟3天增加0.5公斤/亩播量,但仍注意播量不宜过大。
小麦播种深度以3~4cm为宜,在今年墒情很足的情况下,更要注意不能因播种过深而影响出苗和分蘖。
(四)做好种子处理,避免苗期病虫侵害
土壤湿度过大,可能会造成苗期病虫害较重发生,因此小麦播前合理选用种衣剂包衣或拌种剂拌种尤为关键。小麦全蚀病重发区,应使用硅噻菌胺悬浮剂拌种,一般发生区可采用苯醚甲环唑、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等药剂处理种子;南部条锈病易发区采用戊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其它麦区可选择使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咯菌腈、苯醚·咯菌腈、三唑酮、三唑醇、多菌灵、苯醚甲环唑、吡虫啉等药剂进行拌种或种子包衣预防纹枯病、根腐病、黑穗病、蚜虫和地下害虫;对多种病虫混合重发区,要因地制宜,合理制定杀菌剂和杀虫剂混用配方,起到“一拌多效”的作用。需要提醒的是,各地一定要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高效药剂,要严格按照使用要求操作,避免因选择和操作不当造成药害。
“小麦要高产,七分种、三分管,播种是关键”。希望广大农民朋友根据今年的天气变化和土壤墒情实际,把关键措施落实到位,把好整地播种关,适时适墒播种,提高播种质量,保证苗全、苗齐、苗壮,为实现来年小麦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2017年10月12日